当前位置:铅笔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风 >

第三百六十章 政治交换

正文卷

皇帝赵顼对于自己儿子的变化只能够用瞠目结舌来形容,他没有想到这么点一个小孩子居然能够说出这么多的大道理,要不是幼稚的童音和娇嫩的身材的话,赵顼都要怀疑自己的儿子是不是已经十几岁了。

惊奇归惊奇,皇帝赵顼对王静辉的教育方法是非常敢兴趣的,尽管他自己是从宫中读书读出来的皇帝,但却一直反对读死书,在朝中也非常看不起那些掉书袋的大臣,要不然王安石这样充满革新性的大臣哪里能够待在朝堂之上。

不管怎么样,小赵煦的话虽然是实话实说,但无疑反应的是变法过程中的黑暗面。现在的变法条例已经与历史上有着太多的不同,已经推出的免疫、青苗、农田水利等诸法已经完全变样;在淮南东路、京畿路和两浙路所试行的均属法,中间由于王静辉在楚州和杭州巨大的影响力和众多追随者在其中任官,这淮南东路和两浙路的均输法都已经被“篡改”,就是当初有几个想拍王安石马屁的地方官员强行推广均输法,也被王静辉的学生和故旧不动声色的给收拾掉了,变法派对此既怒又怕,不过这两路财政上缴的数额逐年增大,杭州和楚州这样一州之地上缴的财政税收甚至能够顶得上一路的财政收入,只要钱没有问题,王安石也懒得多事为此招惹王静辉的不满,不过他手下的吕惠卿、王雱、谢景温等人对此可是大大的不满——他们无法这两路中捞取好处,甚至派出去的均输法提举官员想要捞油水,结果直接被王静辉一张弹章送到崖州去了。

至于保甲法是王安石接着灭夏大胜的机会向朝廷上奏的新法条例,因为在熙宁三年三月的时候,地方官员赵子几上书说,他往来畿内诸县乡村,近年以来“寇盗”(指起义农民)充斥,当地敌不过。纵然有的捕捉到官,余党互相帮助,起来报仇,非常厉害。因此,他建议实行从前有过的保甲,归官府指挥“专于觉察奸伪,止绝寇盗”,即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四月,司农寺据此建议,制定保甲法但却没有颁行。办法是:乡村民户以十户组成一保,五十户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由主户中“物力最高”和所谓“有材干心力者”即最大的地主富户充当保长、大保长和都副保正。主客户有两丁以上者都要抽一人作保丁,训练武艺。每一大保逐夜轮差五人巡警,遇有“盗贼”报大保长追捕。同保内有犯“强窃盗、杀人、谋杀、放火”等案,知而不告,连坐治罪。保内如有“强盗”三人以上居住三天,同保邻人员不知情也要治罪。保甲法最终拖了四个月在灭夏战争进展极为顺利的时候开始颁佈,先在开封府畿内各县实施,然后在各路逐步推行。

王静辉开始的时候对保甲法认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未从中作梗,但没有想到这保甲法最大的坏处便是在农忙时节也要进行军事训练,耽误农时从而造成粮食产量下降,看天吃饭的农民碰上灾年的时候本来生活就已经非常困苦了,再加上这么一折腾说不好地里的收成一年便荒废了,这同样也能够要百姓的命!

对于保甲法在王静辉的眼中不过是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若不是官逼民反地主和当地的腐败贪官搜刮百姓太过厉害以至于活不下去,王静辉很难想象有什么能够让甘于太平生活的农民拿起菜刀造反。至少王静辉所知道的中国历史凡是农民起义基本上都是官府的腐败,外加地主的严苛盘剥,以前他不愿干预这块事情,无非是因为他太过天真——认为如果能够解决朝廷在目前阶段的财政困难,朝廷就不会加赋百姓,而地主对农民的盘剥也可以通过发展商业,使地主的目光不局限于土地而转向工商业,看来他所打算的一切都错了,还错的这么厉害!

这也不能责怪王静辉,毕竟他也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够洞察先机,王安石的新法条例后世的历史书中所记载的都很详细,不过对保甲法只是一笔带过,对农田水利法则是大加赞扬,却忽视了各地烂修水利工程造成了诸多浪费。对于王安石的每一项变法内容,王静辉都曾插手干预过,不过就是在这保甲法上,也赶上了他的妻子正在怀孕的关头,他也没有放在心上,而且对保甲法所引发的弊端考虑的也是不够,才会有这样的后果。

吕惠卿因为为父丁忧,回来后尽管在变法派阵营当中地位不低,但官职还是个崇正殿说书,最多参与新法条例制订,还没有达到曾布、韩绛、章淳那样有资格负责推广新法的地步。若是吕惠卿参与其中也许会小心谨慎免得被人抓住把柄,但是韩绛等三人严格的算起来还是好大喜功之徒,底下的官员摸透了他们的秉性之后便投其所好,这底下的百姓可就要遭殃了。

现在不光是保守派中有不同想法的人很多,分成了几个主要的流派团结在司马光的旗帜之下和变法派作对;就是变法派内部也是有着诸多不同的思潮,从人事、对变法认识的角度上也分成了几个派别,令人比较遗憾的是,这个被后世极为诟病的奸相吕惠卿所领导的小派别还是属于会做事、干实事的那一派。

韩绛、曾布、章淳等人虽然是好大喜功,但终究还是愿意推进新法实施的,这不仅关系着他们的前途,同时他们也把自己终生的政治抱负寄托在王安石的变法上。不过有良好的愿望和有能力能够执行是完全两码事,而吕惠卿不同,吕惠卿在刚认识王安石的时候也是抱有同样的心思,后来他成为“护法善神”被大宋士林誉为“颜子”排在王安石之下的时候,他就已经迷失了。

吕惠卿有着令人惊叹的政治嗅觉,为人也刚健果断,有才能有手段,在王静辉的眼中要不是吕惠卿走错了方向,这个人在二十年后完全可以成为比肩司马光和王安石的人物,不过现在这个“颜子”先生一边帮助王安石来收拾保甲法所造成的危害,另外一边则是将他和王安石来往的信件都仔细的保留下来——这小子知道王安石变法将全天下的人都给得罪了,藉着王安石完成快速高陞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想和变法派共存亡,这种事情他是绝对不干的。

吕惠卿虽然也意识到王静辉在搞平衡,但他不愿意把自己的前途压在左右摇摆的王静辉身上,若是王静辉翻脸不认人,那在短时间内便可以让变法派陷入深渊之中,到时候变法派唯一的救命稻草便是皇帝,不过现在朝中数遍大臣公认的“受宠排位”便是驸马第一,王安石次之,司马光再次之。像这样将希望集中到一个人身上的做法,他吕惠卿可不愿意,他宁可自己掌握命运也不愿意受制与人。当然他可以被王安石所左右,至少王安石可以算得上是他的恩师——尽管他正在背后算计这个恩师还能够走多远,他是王安石在大宋士林中公认的最佳学生;要是让他受制于王静辉,那他在心中永远也不可以接受的——驸马是个外戚,他还是有这个“自尊”的!

王静辉想要废除保甲法,顺带将还在三司条例司拟办的保马法连带废除,不过他这次却没有绕过王安石向皇帝上书,毕竟这次与以往不同——保甲法和还没有颁佈的保马法在王静辉的眼中实在是想不出什么改良的办法,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后面王安石还要打算改革军制,在王静辉看来这是十分有必要的,至于赵子几所上书地方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军事上考虑正好可以用军制改革的方法来消除,要是治本的话就要另想办法了。

董太师巷,这裏依旧是大宋现任宰相的住地,这是太上皇英宗赵曙赏赐给王安石的府邸,距离皇宫的位置非常近以便随时召见王安石入宫。从这点上说,在英宗时代的时候,王安石还只是一个翰林学士颍王太子的老师而已,他能够享受到如此待遇除了当时王安石在士林中具有无比的声望之外,英宗赵曙当时对王安石的打算决非是“留给儿孙做宰相”那么简单,若不是赵曙身体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很难说就在英宗时代王安石便可以发动变法了。

现在的董太师巷依旧繁忙——王安石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席宰相,在朝野尽管因为变法而产生很大的争议,但作为“天下第二人”依旧是風采不减当年。王府出入绝无白丁,这道门槛见证的也决非只是进身官门的势力之徒——王静辉的马车现在正停在王安石的家门口,等待门房的通报。

王安石屏退家人后,便和王静辉相对而坐,两人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两人之间的关系只能够用月来计算,王静辉带王储赵煦出宫的事情王安石也知道——小赵煦从农户家中回来的时候,将那几天的生活详细的和他的父亲说了一遍,正所谓童言无忌,赵煦的话并不是针对任何一个人,但事实上由于所叙述的对象是当今皇帝,这本来是中立之言便成了对变法派打击的话,这样的话比任何大臣的弹章都有威力——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还是王储!

王安石无法责怪小赵煦,但他却不能不怀疑——正如他的儿子王雱所说的那样,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驸马的政治动向是永远向一方保持忠诚的,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开出一个合理的价格来收买驸马,在这个时候也许就是驸马倒向保守派而借皇子之口来向变法派进攻。在这个时候见到王静辉,对于王安石的心中来说是十分复杂的,他不愿意结仇于驸马,同时也是因为驸马所作所为也没有任何利己损国的行为,这放在一个年轻人身上是一个极为宝贵的品质。

王静辉从袖口中抽出一封信双手递交给王安石,“介甫先生,学生这裏有件物事需要先生过目,还请先生看过后决断!”

王安石接过后,才发现这并不是一封信,严格意义上说倒是像一封状纸,从题头上看还是小王驸马名下产业上交上来供裁断的一份参考材料。王安石一目十行的看过后脸色大变,将这封信甩到茶几上说道:“这是诬告!驸马从哪里得来的?!”

王静辉对王安石的激烈举动没有什么反应,反而是淡淡的说道:“介甫先生,吕吉甫在华亭县借富民钱来置田,并且还让当地的县吏来收租,这已经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了!事实上吕吉甫本人行事非常妥当,但是他派往华亭县专门里操办此事的家仆却极为嚣张,甚至连在下的产业也受到了胁迫,底下的人不知该如何自处,便写信请求学生的裁断,所以这封信上所记述的事情断不会有任何出入!”

王安石听后脸色一暗,说道:“吕吉甫与某相识已久,怎么会做出如此事情来?!”

王静辉漫不经心的看着王安石在那里对着这封信落落失魂的样子,吕惠卿的这份不良材料只是他手中众多关于吕惠卿及其兄弟的材料中的一小份而已,吕氏家族在两浙路大肆兼并土地的事情还没有被他抖出来,那是等着吕惠卿的尾巴露得更大的时候,一举掀翻他所准备的。王静辉现在拿出这份材料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借这样的气势来和王安石好好商谈关于保甲法废立的事情,再者便是用以离间王安石和吕惠卿之间的关系。历史上司马光曾经出于朋友劝谏的立场还专门提醒过王安石,一旦变法失败便会有自己阵营当中的人站出来出卖王安石以求得自己的富贵前程,其实指得便是吕惠卿,王静辉此举也是免得王安石陷得太深,难以自拔。

“介甫先生,这封信还是由您来转交给吕吉甫吧,毕竟吕吉甫是‘护法善神’,这件事学生也就当过去不再追究。不过先生,学生斗胆有言,不知当讲不当讲?!”王静辉淡淡的说道。

王安石不知道王静辉心中是如何想的,但他却明白“政治交换”,要是换做司马光身上,就是身处劣势司马光也未必会让王静辉如意,这并不是个人品性高低,完全是从政治上考量的变通能力,司马光比王安石差了许多。王静辉所需要的就是以此来获得王安石将保甲法拿出来做交换,同样这么一封信如果是落到王安石手中,也省的自己再写一份给王雱了。

变法派不是铁板一块,是各方小流派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而团结在王安石这面大旗之下的综合体,在变法派各方利益小团体中,要说矛盾最大的还是以王雱为首的“衙内派”和吕惠卿兄弟派。吕惠卿看不起王衙内的骄横跋扈,而王雱则自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变法派二号人物”,外界把吕惠卿比作颜子,同样也引动了王雱的妒嫉。再者说来吕惠卿的施政方针比王雱更加稳妥,他在地方上长期担任基层官员,非常了解大宋政治官场利弊,相比王雱可不是强了一点半点。正因为资历上的不同,同为变法派中坚,在变法派走向上两者之间经常发生矛盾——王雱过于激进,倒是吕惠卿有意无意的降低变法速度,至少他本人在审阅变法条例的时候会制定更加细致的条文——尽管他知道这些变法条例一旦到了基层能够坚持落实多少很难说,但他只是负责完善变法条文,王安石会记得他的尽职尽责,然外界官员则会把帐都算在王安石的头上……

王静辉对王雱还是吕惠卿都没有好感,尽管这两个人目前来说根本不可能和他相提并论,但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喜欢善于用阴谋诡计来陷害政敌,这才是王静辉所顾忌的,他不知道吕惠卿是怎么看他的,至少他知道王雱可是不止一次的来算计自己了,他若是不给王衙内一点厉害尝尝,那就太对不起自己,也会让外人觉得自己太过软弱!吕惠卿正好可以和王雱在智谋上平分秋色,这个对手算是王静辉免费给王雱找的,虽然有些便宜了王雱,但想象吕惠卿这个人物居然在失势被流放后,邓绾等人还极为顾忌此人力阻吕惠卿回京养老,可见这个“颜子”也不是任人拿捏的!

王安石听了王静辉的话后抬起头来双眼炯炯有神的看着对方,双方沉默了一会儿,王安石说道:“吕吉甫是某的学生,某会让他给改之一个交代的!”